定安人的儿时记忆,就是这个味儿南国都

定安笠饭一种叫Love的米饭笠饭是一道别具地方特色的美食,也是定安人传递吉祥平安的载体。在海南话发音中,“笠”叫“lap”,跟英文的“love(爱)”的发音相似,让人光是念着名字,就感觉出这道小吃的与众不同。在定安县和安市场门口,卖了20多年笠饭的吴海琴守在摊边,边招呼过往的顾客,边准备其他小吃的材料。“笠饭是本地人很喜欢的小吃,我这里每天能卖出多个呢。”吴海琴骄傲地说。据介绍,在一些传统的日子里,定安人就喜欢制作笠饭。将处理过的野菠萝叶编织成不同形状,枕头形、小鸡形、元宝形等。无论编成何种形状,编“笠壳”的时候要留一个装完米粒后的一个收口。接着将米洗净晾干,再把经过椰汁、黄姜、蒜头等炒香的米填入苙壳里。收口后放入锅里用清水煮熟,水沸后再煮40分钟就捞出来沥干,就算是制作完成了。定安人吃笠饭,除了闰年闰月吃,外嫁的女要送笠回娘家,望父母健康平安;起新灶要做笠,寓意家门兴旺,烟火常在;新家入宅做笠,表示入宅大吉;出远门要带笠,祈求平安,还填饱肚子;平常日子也可以送笠,表达一方为对方真心付出和祝福。大米糕定安人的儿时记忆“卖大米糕咯,谁要来买……”在定安县定城和安市场,一辆简易的电动三轮车上,载着大蒸笼,白胖的大米糕现切现卖,吸引不少食客驻足购买。卖大米糕的大爷叫吴应忠,今年72岁,背已经微微驼起,但手脚却还很利索。只见他操着一把刀,手脚麻利地给食客切糕、装袋、找钱,招呼过往地客人,丝毫没有因年龄大而影响买卖。在海南话里,“大米糕”形容的是它白胖的外形,光听名字就能勾起人们的脑海最深处的味蕾记忆。大米糕作为最平常不过的小吃,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大米加温水白糖打浆后,取一半的米浆煮熟,加入另一半米浆搅打混匀,加入发酵好的米浆汤种进行发酵,发酵好的米糕倒入模具上蒸锅,香喷喷的大米糕便出炉了。做了一辈子大米糕的吴应忠手艺娴熟,他最能掌握大米发酵的适当状态,发酵到位的米糕风味醇厚,蓬松Q弹有嚼劲。“我做的大米糕用的是发酵好的大米重复制作,无需再放酵母发酵,这样做出来的米糕味道浓厚,很香醇。”吴大爷介绍,定安的富硒大米,不仅营养价值高,口感清甜软泥,是大米糕最好的原材料。在吴大爷的记忆中,年轻时候他蹬着人力三轮车,走街串巷,一路吆喝叫卖,大米糕那时只卖5毛钱一块,切好的米糕用纸包着给食客。如今有了电动三轮车,卖糕也不再那么辛苦,但他每天凌晨就早起做糕,清晨就将米糕拉到市场的习惯却不改变。依靠打糕卖糕,吴大爷拉扯大了三个孩子,如今孩子都在海口工作,他的手艺无人传承。吴大爷有些失落,他希望大米糕的手艺可以一直传承,因为这至今仍是定安人喜爱的糕点之一。时光荏苒,定城的许多街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走街串巷,三轮车上香喷喷的大米糕却不曾改变。晶琪腊味好猪肉做出好腊肉从定安县主干道见龙大道一个入口处进入,拐个弯,“晶琪腊味”食品厂便出现在眼前。今年63岁的老周是这家腊味厂的总经理。他说,晶琪牌腊味原料精选定安境内农村家养的优质黑猪,取其肥肉、瘦肉、后腿肉。上等酱料、汾酒、白糖、盐为辅料,传统制作,晾晒烘干而成,堪称地道定安独特风味美食。晶琪腊肉,切出薄薄一片,色泽通透诱人,切片的腊肉清蒸或者放进白米饭中蒸一蒸,只闻味道就能让人流口水。老周每年都有一个习惯,在临近春节时,自己亲手制作出五六十斤腊肉送给亲戚朋友,不少人尝过后纷纷竖起大拇指。老周说,一直以来,他对家乡的黑猪肉有着特别的感情,“定安特有的水土条件,产出的动植物质量很高,味道很好!我走遍各地,觉得吃到的猪肉都没有我们定安的黑猪肉香。”所以他想,如果用黑猪肉来做腊肉,做出海南自己的口味,效果会如何?于是在他43岁那年,老周开始自己研究动手做腊肉。平时就爱看书琢磨美食做法的老周,做起腊味来尤其认真,他找出连续七天干燥的一个时段,开始做腊味试验,不断调试各类配料的比例,并最终制作出具有独特定安风味的腊肉。“有好猪肉才能做出好腊肉。”现在老周的腊味已在海口大超市和专卖店有销售,本土特色的口味广受消费者的喜爱。“我要把定安黑猪肉腊味推广到全国。”老周说。来源:南国都市报记者:文盛、易帆、孙春丽/文陈卫东/图编辑:佛系南瓜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670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