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学区房迎来重大利空”、“西城学区房被打残了”、“北京学区房彻底凉凉了”,相信最近大家在朋友圈没少刷到类似这样标题的文章。
那么,这类文章所给出的论断、所描述的现象是言过其实、危言耸听,还是真实预警呢?
1、东城靠运气
我们先从事件源头说起。
近期,北京各区陆续公布了“幼升小”录取结果。
先是,东城区。6月29日,东城区“幼升小”录取结果公布。一些家长反映,今年电脑派位随机性太大,看不出任何规律。有西总布小学派位到史家胡同的,普通小学一下晋级顶级中学,别提家长多开心了。有一师附小派位到定安里小学的,从一流小学到东城垫底小学,别提家长多窝心了。
在年年中的时候,东城区出台了一个政策。年6月30日之后在东城买房的,通过派位方式,多校划片入学。也就是说买了房,不一定上哪所学校,要摇号。考虑到政策的缓冲性,后来又将政策正式实施的日期定为年1月1日。
不过,年、年东城区的“幼升小”基本和过去没有太大区别。如果学位充足,还是按照之前单校划片的政策来执行。
但是年情况变了,就算是学位充足的学校及学区,也会把学生给派位出去,实现了完全的随机派位,完全没有规律可循。
这样一来,东城区就基本没有什么学区房的概念了,买了对口的学区房不管学位是否充足,都要面临“随机派位”,能不能上都要看命。
2、海淀不悲伤
东城的录取结果大跌眼镜。西城区也好不到那里去。
7月2日,西城学区炸雷。
按照去年西城幼升小入学政策,年7月31日前取得房本的家庭可以优先学区内选房;年7月31日后取得西城区房本家庭小孩才会多校划片或相邻学区内入学。
但实际录取情况看,就算是在之前买房或落户的家庭,如果顺位不够,依然存在被“跨区调剂”的可能。比如什刹海学区的西什库小学,就出现了之前被跨区调剂到“西长安街学区”的小学、力学小学、自忠小学的情况。在德胜学区,前的很多四老房本也被跨区调剂。
之后拿到房本的家庭,今年的入学处境更差,全部按照要求填写自愿,参加多校派位,没有任何“单校入学”的机会了,甚至连“第一志愿”都无法保证能够如愿录取。
尤其是“月坛学区”和“德胜学区”,之后买房或落户的家庭,要全部“跨区调剂”。
此前,西城从未严格执行过多校政策。使得新入手学区房的家庭抱有侥幸心理,不怕多校划片,认为自己会赌赢,孩子因此能上好学校。但西城此次的决心和力度,可谓给他们当头一棒,高房价到头来只换取了一个普校的名额。
相对东、西城而言,海淀今年没有那么多悲伤故事。
在年1月1日之前买房或落户的家庭,都可以按照“顺位录取”,分为六大顺位,其中“四代老人有房”是最后的顺位。
顺位录取完以后,如果还有“剩余学位”,可以在年1月1日后买房划片的家庭中,随机再录取,一直到学位满。
目前来看,海淀学位资源相对充足的,只要有房,海淀区出现“跨区调剂”的可能性应该不太高,这一点要比西城、东城要强不少。
海淀最大的风险,在于其学区的极其不均衡——牛小非常牛,渣小非常渣,甚至不如郊区小学。未来,如果海淀复制了今年东城的方案,叫惨的家长不会少。
3、政策难降温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除了东城,西城、海淀本质上还是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先顺位分配,再摇号分配。只不过西城区优质学区学位资源太紧张,顺位的都不够分配,更不用说新政后的买入者了。
买学区房,买的就是确定性,东城不确定性最高、西城学位紧张,海淀则暂时相对理想,不过未来也充满变数。
倘若将来西城、海淀都走东城的模式,全区内摇号分配,那么买西城的学区房依然是最优解。这是因为相对海淀、东城,西城的优质教育资源比较均衡,最差的小学放到其他区也是二流的,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的娃去渣小。
利空的可能就是那些热门学区房,因为即便高价购入,未来也不确定能不能上牛小。
种种变量下,北京的学生家长们到了最难抉择的时刻,哪里是“坑”,哪里是“山”,大家都进入了迷茫期。
但,可以确定是未来政策只会对“学区房”加码。毕竟今年“学区房”已经被高层点名。
加之要实施的三胎政策,教育成本不降下来,哪有生娃动力!
国之大策是我们的人口问题、养老问题,扫除教育成本过高这个拦路虎已经成为高层共识。
所以,我们看到不仅要打击学区房,还要整治教育培训机构。
实际上,学区房从来不是孩子成才的充分必要条件。原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到:“现在的家长把过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上,而忽略了他们在孩子身边担负的角色,他们应该在人格和精神上成为孩子的榜样和楷模。”
对于家长而言,一家人的生活已经很辛苦了,为何还要把这样沉重的负担“传给”下一代,学区房的“降温”,或许能让学生们自己选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