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泉河河湾纪事
王锡均
万泉河是一条短而壮的河流,它发源自五指山,全程公里,其中流经琼海境82公里。它的上游,两岸峰连壁立,河床狭窄,河水纵谷雷奔,气势磅礡;中、下游河段,河面渐次开阔,两岸土地平展,流水趋缓,波光涟涟。万泉河以其诸多急流险滩及其河湾,给大自然留下绝特的自然风貌。
万泉河上多河湾,几乎每隔一公里或几公里,就有一个河湾。叫得出名的,下游河段有米升湾、逢龙湾、牛三湾、田角湾、坡头湾、古调单村湾、汀洲塔岭湾、南强码头湾、东屿沙坡湾、南港湾等。中游河段有雷公湾、丹溪湾、船湾、可竹林湾、石壁湾、北岸湾、石虎湾等。
万泉河上的河湾形态各异大小深浅不一,然而个个有特色,个个有动人的历史人文故事。
石虎湾,是万泉河中下游北岸一个著名的河湾。它之得名,缘于湾岸陡岭上有状如老虎的奇岩怪石。陡岭临河之处,从竹篁莽榛覆盖的岭体中,冒出个赤褐色的巨石,其石成虎头状,有凸起的额,塌陷的眼睛,斜直的鼻梁,垂悬的下颔。在这只石虎之下,还有一只状似老虎的大石,横卧于岭脚下,虎身浮浸于浅水中,头西尾东,长达十几米。那从岭体中凸出的石虎巨石上,刻有“同治庆云王景朝”题的“步瀛洲”三个大字。在此题字下,还刻有“文炳”两个大字。大字底下刻有“同治癸酉吉日,琼镇刘成元”两行小字。据查,王景朝,字庆云,石虎隔河对面南正村人,官至同知,正五品。当官期间,泛舟石虎湾登石虎岭,为石虎奇观所迷,在石上题刻“步瀛洲”记其游兴。《辞海》说“瀛洲,乃仙人居住的地方。”又“琼镇刘成元”题刻“文炳”两字,经考证,刘成元,清代琼州镇台,(最高军事长官),同治元年,思河(琼中)山民首领何哑万父子聚众造反,劫掠乐会及定安雷二图(龙江牧养及石壁等地区)村民财物。刘成元带兵将何哑万擒捉斩首于石壁市。刘成元平叛得胜,乘兴游览石虎湾、登上石虎岭,在石上题刻“文炳”两字,以抒怀人生抱负,有彪炳千秋之自豪感。石虎湾就因湾岸上有此奇岩怪石,及其历史名人刻石题字之历史人文,而成为游人泛舟河湾及登岸观虎之著名景点。
“船湾”是个有动人故事的河湾。光这名字就令人产生种种遐想。船湾位于万泉河中游南岸。万泉河激流,从上游奔泻而下,至这个河段,河岸兀自凹了进去,形成一个弯弓形的河湾。这个河湾长百余米宽五六十米,深数米。水色青黛黝黑。流水至此并未向下直流,而是卷入河湾,迥环打旋。从水底涌上一个个漩涡,在水面上旋转滚动,在湾中左奔右突,像锅中煮沸的滚水似的。在河上走船者,凡熟知“船湾”水情者,总是驶离“船湾”避开“船湾”直流而下。未知情者,行船被卷入这个湾,船只就会在湾中打旋,船头旋成船尾,船尾旋成船头。丈余的船篙插不到底,船家只能用桨泼水,往往是弄上好长时间,使出浑身之力,才把船驶出这个湾。因而人们称这个湾为“船湾”。而在这个湾岸上的村庄,即叫“船湾村”。
船湾,船进了湾,船家总能使劲把船驶出湾去。要是木筏被卷进了湾,那可就惨了。筏是松散结构,一支支木条,是用山藤捆绑联结,而且面积幅大,每支木条都有丈以上长度,这么庞大的一个筏,其木条被一个个滚动的漩涡,你扯我拉互相冲撞,偌大的一个筏,只在湾中迥环打旋,放筏人怎么也弄不出湾去。最糟的是木筏在夜间被卷进船湾,放筏人没法把筏弄出湾去,只能用长长的缆绳将筏头拴牢,再把缆绳拴到河岸的大树上,让木筏在湾中任其浮荡。放筏人无奈,只得摸黑走进船湾村求宿过夜。这种筏困湾中的事,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常有发生的事。而船湾村人自古以来就养成了善待放筏人的良好村风。白天,凡有筏困湾中,村人总是驶船,帮其把筏拖出湾去。凡有放筏人夜里敲门者,村人不管是哪一家,总是起身开门热情接待,在客厅或横屋、厨房、用椅凳木板草蓆设置临时睡床,让劳累不堪的放筏人过一个温馨的夜。放筏人多有自带用槟榔衣包裹的熟饭熟菜用餐。但也有在湾中放筏时,意外地把饭菜弄掉河中,而成饥肠漉漉者。遇到这种情况,船湾村人总是赶忙做饭热情接待。船湾村从市教育局退休回乡的陈厚泽曾告诉我一个真实细节,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一天夜里,有人敲门把他母亲叫醒,他母亲提着风灯去开门。打开门不禁被眼前出现的人吓退了一步。只见这个放筏人,全身上裸身露体,只在腰上拴一条藤条,一条布绳串过藤条,布绳连着一幅布,把下身那个见不得人的部位包裹着,凸鼓鼓的好难看。原来这个半夜敲门的放筏人,是个“包铃黎”。当年这个黎族放筏人,来自五指山腹地,属于赤贫的黎族同胞。贫得没有衣服穿,下身那个凸凸的部位,只用一幅布包裹着,像包着一个铃似的。故称“包铃黎”。他母亲不好意思接待这个放筏人,赶忙叫他父亲过来接待。他父亲得知这个黎族同胞还未吃饭,赶紧煮了热饭热菜招待,他父亲见这个黎族同胞裸身露体,便拿出自己穿半旧的衣服,给其穿上。饭后又安置在横屋睡过夜。翌日晨,他父亲又招呼村人驶船到湾中帮其把木筏拖出了船湾。这个黎族放筏人感动得跪在筏上双手作揖连连叩首跪拜感谢。
石壁湾,是万泉河上名扬岛内外的河湾。它位于万泉河中游北岸。有一巨石从河岸负土而出,呈壁状铺开,横亘于河岸之上,其前沿凸突河面。所谓有凸即有凹,凹处即河湾也。只见急流从上游石壁滩奔泻而下,被凸出河面的巨石阻挡,激流越石而过,却也在石后弯凹口甩下一股股漩涡翻滚,潺缓迥旋的水流向弯凹地带涌去。这就是因石而得名的石壁湾。石壁湾,湾阔数十亩,水深数米,是个天然的泊船港湾。元末明初,从中原迁徏而来的石壁先民,船在此登岸,以石壁湾为中心向万泉河上下辐射,沿着河岸筑屋而居,躬耕而食,繁衍生息。还在湾岸上,筑铺设街而成商贸集市。这就是石壁镇。古时交通落后,人们出入全靠水上走船。于是石壁湾成为万泉河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商贸物资等集地。历史上,上游有名的坡(琼中)木材、船埠白米、合口湾橡胶、以及加略、顺口等山区的红、白藤、山姜、益智,淮山、巴戟、蜂蜜等山区特产,均以船运顺流而下,在石壁湾起御上岸,再换船运往嘉积、博鳌,再从海上运往湛江、江门、广州等大城市。而大城市出产的工业品,诸如布匹、面盆、鞋袜、纸张、药品及锄头、刀铁等生活、生产用品又以船只运回石壁湾,在石壁地区及转运上游山区销售。因而,石壁湾成为开发石壁及上游山区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埠口。
石壁湾,还是开拓石壁文化的埠口。上世纪八十年代,石壁至嘉积通车之前,石壁一批批到嘉积、海口及其北京、上海、重庆、武汉、广州等城市读书的学子,均是从石壁湾乘船走出去。而具有山的厚朴、石的刚毅、水的睿智的石壁学子,读书多有出色。不少人毕业后返乡创业或投身文化教育事业。他们把石壁特色文化搞得风生水起。上世纪七十年代,石壁文艺宣传队,不仅演到三亚、海口,还演到广洲友谊戏院。上世纪八十年代,石壁文化站,两次被中央文化部授予”文化先进单位”称号。更有多位石壁学子大学毕业后,走进国防、科研、教育、医疗、艺术等单位,成为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尖端人才。下朗下村有个叫王浩然的,读中山大学数学系本科,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从事电子计算机军事课题研究,其科研成果多次获中央军委与单位嘉奖,成为我军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专家,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受到江泽民同志接见。南星郭塘村的崔开宏,六十年代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分配在中央美术馆工作,创作成果卓著,已出版三部美术著作,耸立在嘉积南门广场上的那座让千百万人瞻仰的红色娘子军雕像,就是他的一件杰出之作。
石壁湾,还是个承载着万泉河丰厚历史传统文化的河湾。据传,多年前,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冼太夫人,为平定万泉河上游山民暴乱,率兵乘船逆万泉河而上在石壁湾登岸,屯兵石壁,到万泉河上游山区征战,平定了暴乱,使万泉河流域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年。为了纪念冼太夫人的不朽功勋,石壁龙江等两岸乡贤筹资,于明末在石壁湾岸上建起一座冼太夫人庙,雕刻金身,筑殿设炉焚香奉祀。并定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在石壁湾附近的石壁堆上,举行盛大的军坡节。经数百年演变,已成为具有历史传统文化的军坡节。发军坡者,不仅有来自万泉河流域,而且有琼中,万宁、定安、屯昌、白沙等地之信民,人数有数万之众。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时至今日,随着时代变化,石壁湾作为水运枢纽,商贸货物集散地等,都已成为历史。然而,石壁湾仍在,它曾经拥有的兴旺,它沉积及其承载的历史传统文化,永远留在世人脑中。曾任琼海市委宣传部长、著名词人甘先琼,六七十年代曾在石壁工作一段时间,曾以‘《沁园春咏石壁湾》为题,写了一首赞美石壁湾的词。词曰:亘古天成,石怪湾泓,浪静波柔。乃行舟古渡,交通枢纽;贾商辐辏,货物长流。洗太夫人,屯兵此地,戡乱安民伟绩留。临岸上,立庙崇圣母,缅念千秋。一隅秀水香丘,竟孕育风流儿女稠。看几多学子,辉煌成就;科研果硕,名播神州,奉献人生,报效祖国,荣耀家乡众口讴。期来日,列英才济济,大展鸿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