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离开长岭镇石龙村,“寻龙记莒地文化旅游资源寻访组”寻龙寻到蟠龙山。我本来对这一站的期待值不大。我对期待值大小的衡量,基于本次寻访较以前我就该地此事某则传闻的认识提高差距为绳,期待值越高,意味着此次寻访可能有较大发现,乃至对以前的认知储备产生颠覆性重构。
蟠龙山东对青山、老营顶、领心河一水,西襟沭河,南北无高山。蟠龙山上坐有古迹崖村,建有莒县革命烈士陵园,我来过多少次已记不清楚了,好像是非常非常的熟悉。好多事情就是这样,囿于经验主义思维往往产生自负的武断,自负的结果是无有新知、判断僵化,时间长了则无进步与提升。
如何使用蟠龙山这个“龙”文化元素符号?在制定寻龙路线时,我是有意将其放在末位考虑的。原因吗,一是所在地理位置考量;二是对它的目标定位确实是犹疑不决;三是我对它太熟悉了,当然了,这个“熟悉”是要打引号的。
我要换一个角度看蟠龙山,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叫蟠龙山?第二,为什么叫古迹崖村?第三,崖壁是怎么形成的?方法是:实地考察断崖;绕观古迹崖村布局;查看地质地貌(岩石);查看水系植被;了解当地考古及文物分布;走访当地村干部、乡贤以及文化名人……
我与晓明、宋雷自古迹崖村西北方向进村,选择这样进这个进村也不是寻常线路。老线路是始于小店镇驻(东南方)向西北行、至陵园新开正南门入园。我们进村后沿着进老西门(原来的开门,今已关闭)方向,东上、行至陵园围墙、渐下行折向北,然后继续东北方、下行至蟠龙山东断崖北与心河接界处,过新造桥上新修以坝带路、稍住,此处是观察蟠龙山东部断崖、心河水系的最佳位置。但见赤壁丹崖,铁红色的断崖九十度直立,石壁如刀劈斧凿,迎心河水突兀而立。崖壁恰好展示蟠龙山的山体剖面:南高北低,心河水自东南青山而来,此处远古应该是断裂带,河水沿断裂带长期深切、冲刷、淘空、搬运走易风化的碎岩石,形成山、崖、渊、流四种山水地貌。
心河正冲南高北低的蟠龙山,不能越过,只能冲壁成渊后、北行复西行、又南行、绕南北走向山体转了个大弯奔沭河而去。心河水围、绕的这座赤红山体,恰似一尊蟠龙根植于大地、卧伏于水上,果然如龙、果真是“龙”,到此,我心怀激动与感叹:大自然伟大!我们的先人智慧!
不得不说的古迹崖村,就坐落于蟠龙山的西、北两麓心河水环绕的圈内。这个村依山向水,高可就山,低可临水,山地平原水系地貌特征丰富,天然具备人类生存繁衍的最基本条件。
那么,为什么这个村名叫“古迹崖”?这个村子有古迹吗?还真有。
小店镇文化旅游方面的工作人员赶了过来,会同我们一起考察。因为是午饭时间,烈士陵园的看门人暂时过不来,我们就不进园了。里面的情况我也熟悉。
工作人员带我们去了一户人家,一家搞博物收藏的人家,主人叫唐平合,年龄62岁,职业为桂花等名植物养植;博物收、藏、交流。他要给我们讲讲关于蟠龙山和“古迹崖”这个村的故事。
然而,故事未曾开讲,我们却有发现。当我们进入他的收藏室时,繁复散乱的各种收藏品里,一件老式靠椅的背上,搭了一件大约清代的“搭子”,我权且这样称之,因为我们一群人都不大明白这个东西是个盛物实用器、还是个幌子一般的物件。“搭子”上赫然印有“崮西崖庄”!说实话,见到这四个字时,我内心是大吃一惊的:这就是古迹崖村名的原名吗?它能解决困扰了我多年的疑问吗?
答案,好像与我的期待相向而行。老唐介绍了这个搭子的情况:主人姓丁,本村古迹村人,此物传于其爷爷,据说是其爷爷的父亲留下的老物件。丁,现在大约70岁,其爷爷以针灸治病为业,再上推父辈则不知道是干嘛的了。收藏该物件很艰辛,丁家起初不想出手,“果”不往成着“缠绕(you)”,总算收来了!老唐说。
如此物件,亦有人证,那么,“古迹崖”因是“崮西崖”的讹传了?或者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有意改动?老唐则肯定,古迹崖过去就叫崮西崖。对此判断,我有几分赞成,虽然可以大胆推测,但还是要小心论证一下的。至少对“崮西”一地名,在古迹崖目前所属的小店镇镇域内,尚有四处以“崮西”得名的村庄,这些村庄皆以地貌(崮)+方位的命名方式而取名的,例如当下的杨家崮西、吕家崮西村名等,这些都是原崮西崖即今古迹崖判断答案的干扰项。
还有一个干扰项,即古迹崖村现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面积平方米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是否在村民立村时因此而命村名?好像这个查阅村名志书和文物发现时间可得出简单结论。
神话或者传说,是先民的思维方式。在镇工作人员的两次引导之下,围绕蟠龙山,老唐为我们讲了三个人与自然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父亲洗澡驾云儿。梗概:父亲年少时,常带一群小伙伴去老鼠崖(当时的名)下水渊里洗澡。游泳至深渊时,有龙将人吸离水面一米多,然后又轻轻放下,好像驾云一样。此故事有点魔幻,莒地多有流传,曾有“骑石龙驾云”的真实说道。第二个故事:黄鼠狼精缠人。某人家入黄鼠狼,久驱不走,遂用辣椒烟熏法驱赶而得罪黄大仙,因此致幻,几度自杀不成,跳老鼠崖亦不死(村人传,此崖从不伤人,落崖不死不伤,即使牛落崖亦不伤),后被兄弟三镢头给刨死了。此种故事过去流传甚广。第三个是轶事:董的爷爷某冬天在维修蟠龙山关帝庙时(陵园老纪念塔附近),在庙地基附近挖出休眠小蛇,计三“抬筐”,爷爷选了处非常安全的地方埋藏了它们。此事应该不虚,亦证明此山藏蛇,蛇为“圣虫”,又称小龙。
终于,盘龙山下的老唐也讲到了龙。
今古迹崖村丁家“搭子”。
赤壁丹崖绿水
赤壁丹崖绿水
赤壁丹崖绿水
赤壁丹崖绿水
《寻龙记》总策划:史素娟。本期执行:张希江、王晓明、宋雷。
张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