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广东省辖县级市,由湛江市代管,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这里是南派粤剧的发源地,抗日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后,大批粤剧艺人逃亡至湛江及广西等地,使粤西地区成为了粤剧的主要舞台,特别是吴川成为了粤剧的风水宝地。
这里的茂山书院坐落在吴川博铺镇,由晋代王濬创建,距今多年,原来是王濬藏书的地方,陈兰彬书“茂山书院”额,历为名士隐居,著述、教学育人之所。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这里还诞生了很多历史名人!
陈兰彬:
陈兰彬,字荔秋,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黄坡村人,晚清时期大臣、学者,首任中国驻美公使。咸丰三年(年)中进士,同治十一年(年),以留学监督身份、率领第一批留学生30人赴美。光绪四年(年),以太常寺卿身份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后奉调回国,历任兵部、礼部侍郎及会试阅卷大臣等职。晚年归里,先后主编《高州府志》、《吴川县志》、《石城县志》,著有《使美纪略》、《使美白咏调》、《重次千文》、《毛诗札记》、《治河刍言》等书。
李汉魂:
李汉魂,字伯豪,汉族,广东吴川人。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年参加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广东省政府主席。抗战胜利后,游历考察欧洲、拉丁美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年春去台湾,出任台湾当局总统府上将参谋长,后任内政部部长。年曾回北京、广东等地探亲、访问。著有《岳武穆年谱》、《欧洲散记》等。
张世德:
张世德,字作仁,别号金,广东省吴种县(今吴川市)塘缀镇樟山村人。死时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六十一师第九旅旅长。死后,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晋升其一级,谥封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麦国树:
麦国树,字柱臣,号拙轩,吴川塘尾麦屋人,生平好古敏术,潜修经典,博学多才,康熙五十四年中秀才,乾隆九年中甲子科十二名举人,恩赐翰林,翰林院供职;“钦点太史公麦国树任东宫教授,特敕东训”,为十五皇子顒琰(嘉庆)老师。后乾隆恩准衣锦还乡,命高州府拨银建造大宗祠,御赐“耆年宿学”匾额。此匾现存麦氏大宗祠。
鞠杲:
鞠杲,北宋吴川人,元祐进士,他是吴川历史上第一位进士。河南鞠咏之后,故居在原吴川县北十一都温口村(现吴川市黄坡镇稳村也叫弯村)。
鞠杲的祖上是密州高密的世家大族,远祖鞠真、鞠常、鞠仲谋、鞠砺、鞠咏连续五代皆为北宋大臣,其中鞠常、鞠咏还名列《宋史》。北宋末期,宋神宗为了挽救危机,支持王安石实行变法,此举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在变法派与保守派的反复斗争中,鞠杲站在保守派一方,于元符中年入京上书,辞极抗直地力数改革派章惇、蔡卞等人的罪行,激怒了章惇,遂被列为“奸党”贬谪终身。保守派复辟后则尊他为乡贤加以崇祀。
刘承忠:
刘承忠,元代吴川人,元朝末年任江淮指挥使。当时江淮地区(今江苏、安徽一带)大旱,蝗虫终被扑灭,为江淮人民立下大功。
元亡后,承忠投河而死。江淮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尊他为“刘猛将军”,建庙祭把。清雍正二年(年),皇帝诏令全国各省,府、州、县,建“刘猛将军庙”,每年春秋祭祀。
林怀兰:
林怀兰,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梅菉镇人,于明万历年间由越南将番薯种带回中国。
广东电白县霞洞乡的“番薯林公庙”,是为纪念林怀兰和守隘关将而建。据广东《电白县志》记载:广东吴川县中医林怀兰,医术高明,经常到交趾国(今越南)行医,并为守关将领治病。明万历年间,他将薯种带回电白县栽种。按当时交趾国法令,外运薯种要处死刑,关将为感谢林怀兰救命之恩,把林放过关,而自杀。林怀兰带回薯种在电白县试种,成功后迅速推广。
林廷献:
林廷献,字公器,号南峰,明代吴阳霞街人。
生平勤学守信,淡视功名富贵。其精通理学,深受陈白沙器重,亲笔写了“击玉又敲金,思君对我吟,江门临水坐,明月二更深”中堂一幅赠与林廷献。清代翰林陈兰彬曾在其上加记题跋,现在复制木刻横幅留存。晚年著有《南峰诗集》木刻本,现已失存。
吴懋清:
吴懋清,字澄观,号回溪,公元年(嘉庆15年)庚午科举人。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水潭村人。和海南定安县张岳松(探花),邑人林召棠(状元)交善,名噪一时。因以求天下贤者学益广大,潜心撰述,至老不衰。博学多才,擅堪舆术数。
林联桂:
林联桂,初名家桂,字道子,又字辛生,塘缀新村(今广东省吴川市塘土叕镇田头屋村)人,与黄玉衡、黄培芳,张维屏、谭敬昭、吴梯、黄钊等台称“粤东七子”。林联桂生平着作很多,有《见星庐诗稿》正续共22集、《见星庐古文》3集、《姘体文》2集、《文话》,《赋话》、《诗话》、《馆阁诗活》、《作吏韵话》、《讲学偶话》、《续清秘述闻》、《日下推星录》等。
窦振彪:
窦振彪,字升堂,清乾隆五十年(年)生于广东吴川县硇洲岛,任金门水师总兵和福建水师提督前后20年。
他“平生以造人才为先,知人善任”,“与文员和衷共济,不设城府”。其原配夫人吴氏的长兄,多次要求他为外甥安排一官半职,却被他断然拒绝:“甥无仕宦才,用之反促其祸,亦损我德,事不可议。”
麦为仪:
麦为仪,字凤来,绰号劏狗六爹。吴川塘尾镇院村麦屋人,清乾隆岁贡生。
他是一位机智勇敢、胆略过人、见义勇为、才华敏捷、敢与贪官污吏作斗争、敢于反对土豪劣绅、反对封建迷信的人。他的生平故事很多,流传很广。但其故事传说,可能有真有伪,至今难以辨别。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反对封建迷信,反对赃官污吏,敢与权贵乡绅、神鬼作斗争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民间文学遗产。
曾秉忠:
曾秉忠,字允堂,今吴川市塘尾街道院村曾屋人。行伍出身,先后任把总、参将、总兵,咸丰年(年)为江南水师提督。在两广、湖南、福建等地攻打太平天国队伍,于江南洙泾一战为太平天国所败,受削职发往两江总督曾国藩军营差遣。后卒于军伍,着加恩开复革职。
曾敏行:
曾敏行,字燮堂,清道光七年生,吴川县吴阳新涌管区曾屋村人。
同治元年(),曾敏行随李鸿章在江浙攻伐,率军夜战,攻下太平军固守的浙江嘉定、嘉兴府城,升为参将。后由江苏巡抚李鸿章保举,再晋副将(旅级主官)。同治三年(),升为南韶总兵,赏提督衔,被赏“锋勇巴图鲁”名号。
彭玉:
彭玉,字子衡,清广东吴川人,行伍出身,历官至大鹏协副将,碣石、阳江、琼州镇总兵。广东最早引进使用外国轮船和自造轮船的参与者之一,广东近代海防(军)发展的奠基者及先行者之一,清代一品武官,为家乡治水患、救助灾民,建立书院培育英才,建立圩市繁荣地方经济。
李文泰:
李文泰,字叔宽,号小岩,吴川县吴阳(旧县城)李屋巷人。父亲玉茗为举人,曾任龙门县训导,花县教谕。文泰自幼随父亲及伯兄文沂读书。喜爱诗文,亦好习武。九岁登台赋诗,知府称赞他为奇童。二十四岁为廪生,三十岁登同治庚午()科第四十四名举人。因淡视宦途,终身不仕,而是长期设馆授徒,着力栽培后学。在广州书院任教期间,于讲学余暇,潜心著作诗文,并收录生徒中的优秀作品,汇编成《海山书屋诗话》编辑出版以传后世。
庞雄:
庞雄,广东吴川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由族人庞玉辉介绍,投入广东新军,隶属炮兵,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年,与倪映典等人策划广州新军起义。年春起义失败,庞雄赴香港,又东渡日本,历经南洋各岛,与革命党人联络,准备再举。年初由日本归国,参与筹备广州起义,主管往来文件。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庞雄随攻督署,因寡不敌众被俘,壮烈牺牲。安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召棠:
林召棠,清朝道光年间癸未(年)科状元,也是吴川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字爱封,号芾南,谥文恭,吴阳(广东吴川)霞街村人,父泰雯,任东安县教谕。其一生主要著述有《心亭亭居诗存》、《心亭亭居文存》、《心亭亭居笔记》等手抄本。
当然,吴川还有很多历史名人,你还知道哪些吴川历史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