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老帮老”平台,让“候鸟老人”此心安处是吾乡
居家互助养老如何可能?海南定安县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发起人9年倾情探索给出“答案”
来自山西的73岁老人韩桂珍,是海南省定安县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宏城水岸小区居家康养服务站的志愿者,只要听到哪家老人有困难,她总是热心帮助。
“我们小区20号楼的老两口,都80多岁了,孩子们都不在身边,去年病了好几天,昏昏沉沉不吃饭,也不去看病。我知道后,就叫上两个姐妹,医院,忙前忙后好几天,直到两位老人身体好转。”韩桂珍说。
如此年纪的老人,还在积极服务其他老人,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夕阳红大家庭对我有救命之恩,我也愿意为夕阳红组织里的老人、为社会上的老人提供我力所能及的帮助。”韩桂珍说。
年1月13日,韩桂珍意外倒地不起,老伴李玉林第一时间向夕阳红居家康养服务站的志愿者和老年服务中心负责人付子云求助。
正在吃饭的付子云撂下碗筷迅速赶来,医院抢救,老年志愿者们则分工合作:挂号、缴费、做饭、送饭。当韩桂珍远在山西的女儿赶到海南时,她早已转危为安。
这样互帮互助的故事在定安县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不胜枚举。“救命之恩夕阳情深,众人相帮大爱无疆。”韩桂珍老两口送给夕阳红的锦旗表达了这里3万老人的共同心声。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6亿,老龄化进一步加深,如何养老成为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正视的问题。有没有可能探索一种激活邻里相帮的文化传统,让老人们通过“楼上帮楼下、左邻帮右舍、年轻帮年老、身体好帮身体差”,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海南省定安县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发起人、负责人付子云、李陈丹通过9年求索实践,给出了一个“答案”。
9年来,两位中年人几乎投入全部身家,搭建起老人之间的互助平台和信任网络,用爱心奉献带动老人志愿服务,通过激发老年人的力量解决养老问题,以极低的成本实现3万老人的居家互助养老。
老人们常说:“在年龄上,他俩是我们的‘儿女’;在生活上,他俩却是我们的‘家长’。”实际上,付子云和李陈丹也把老人们当成了自己的父母。
“所有人都能收获快乐,这就是我的目的”
来自重庆的晏永超年就在定安买了房,为他的退休生活做准备。
也就是在那一年,黝黑壮实的内蒙古汉子付子云在自家屋顶上和十多位老人开了个会,商量如何激发老年人的力量,免费居家互助养老。
“当时有人劝我加入夕阳红,我就怀疑,为什么不收钱?能有那么多人愿意无偿服务吗?”晏永超说。
类似的质疑,付子云和李陈丹早就习以为常。“很多人问我:你的目的是什么?”付子云说。
来自浙江温州的李陈丹,眼神透着坚毅和善良,她是付子云在夕阳红中最重要的伙伴。夕阳红成立之初,即使是她也曾不理解地问付子云:“这么多老人组织起来,对你有什么好处?”付子云说,所有人都能收获快乐,这就是我的目的。
每年冬天,晏永超都会从重庆飞到海南住上几个月,他悄悄地以旁观者身份观察着夕阳红。
这一观察,就是5年。“5年来,我发现付子云和李陈丹的的确确是在无私奉献,志愿者也是无偿服务,他们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年,晏永超加入了夕阳红。
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定安县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是一家以坚持“志愿慈善服务、居养结合、互助养老”为宗旨、居家互助养老的非营利民间组织。目前拥有夕阳红社会大学一所,大型艺术团一个,太极、戏曲、民乐、书法、绘画、合唱、模特等50多支小队,骨干成员多人。
“其他地方的老人除了做饭遛弯,就是打牌聊天。我们的生活就丰富了:唱歌、跳舞、书法、绘画、打太极拳、走模特步……别人都羡慕我们!”80岁老人段大成骄傲地说。
如果只是让老人们玩得开心,那并不出奇。在发展过程中,针对老人们的突发情况,就医、护理等急难需求,夕阳红成立了一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并在33个小区设立“居家康养服务站”,公布志愿者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电话随叫随到。
“对我们来说这是‘刚性需求’,老人年龄大了,孩子们工作忙有时也顾不上。”晏永超认为。
9年来,在付子云、李陈丹二人感召下,定安县自愿开展居家互助养老的老人,从年的10多人,快速增长至近3万人,其中外地候鸟老人占八成,本地县城老人约两成。此外,还辐射带动定安县次滩村、高林村等农村老人的居家养老。
定安县民政局副局长邓智飞认为,夕阳红帮助政府分担了部分养老服务工作,实现了为政府分忧、替老人解困、代子女尽孝的初衷。
为什么要发起这样的组织?付子云说:“发心起念是想帮助小区里跟我父母一样的老人过更幸福的老年生活,但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是‘被逼的’。”
实际上,逼迫付子云的是快速增长的养老需求。我国城市家庭结构小型化特征明显,“”结构的家庭增多,2个年轻人既要照顾4个或更多老人,又要抚育下一代,加之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分身乏术、难以兼顾。中国超2.6亿老人、1.8亿独生子女家庭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