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说身边幸福事张天翼粽香传千里传承

“垦三代”返乡创业青年张天翼:

粽香传千里传承“家乡味”

■海南农垦报记者黄薇

“起锅,捞粽子咯!”6月22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在母瑞山农场公司二队的一家名叫“定安黑猪肉粽”生产基地里,袅袅炊烟,开锅捞粽子、塑封打包装、搬运货物装箱……“垦三代”返乡创业青年张天翼已经忙活了起来。他与父母经营的这家粽子工厂以自养的黑猪为原材料,坚持用古法荔枝木烹煮方式,将“定安黑猪肉粽”的传统风味传承下去。

张天翼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从事互联网运营行业,5年的在外打拼经历,让漂泊的游子萌生了返乡的念头。“我在定安出生,爷爷奶奶和父母都是农垦人,作为‘垦三代’我觉得应该回到故乡,把自己所学用来建设那片世代养育我的地方。”张天翼说。年,他回到了母瑞山农场公司,建立了“定安黑猪肉粽”生产基地。

工作人员将粽子装袋。

“选择做粽子是我心中一个执念,在外漂泊的那些年,很少能回家团圆,最盼望的还是吃上一口妈妈做的粽子。”张天翼说,黑猪肉粽是定安的传统特色美食之一,也是定安人从小到大的记忆,但由于受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被誉为“海南第一粽”的定安黑猪肉粽却卖不上好价钱,市场销路十分有限。

为了尽快掌握粽子行情和市场,张天翼花了8个月的时间,购买了来自全国各地20余款粽子进行试吃,飞到当地了解粽子的生产方式、销售模式。最终,他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粽子做法。“保留古法柴火烹煮,同时运用互联网络销售,让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尝到定安风味。”在经过一年的调研、摸索,有着传统定安风味的“黄阿姨牌”黑猪肉粽正式生产。

走进粽子制作车间,只见30位工人手握粽叶,麻利地进行包扎。“一定要包够三片瘦肉,两片肥肉。”“鸭蛋黄要放中间,再加半碗糯米。”“最下面粽叶要选择黄绿色。”张天翼的母亲黄善梅穿梭在工人中间,不厌其烦地指导着工人进行粽子调馅、包粽子。黄善梅告诉记者,“黄阿姨”是儿子用她的名字创立的品牌,在她眼里包裹的不仅是一枚枚粽子,更是不断传承的制作技艺以及蕴含的文化沉淀。

工作人员将粽子礼盒装箱。

黄善梅指着20座大型柴火土灶告诉记者,所有粽子都要经过11个小时的荔枝木柴火烹煮后,才有纯正的定安黑猪肉粽味道。“味道就是灵魂,老一辈人在包粽子的经验上更为丰富,对于产品风味的把控也更经典,而年轻人对于线上销售形式的创新、使用程度会更高,规模化生产有优势。两代人因粽子而产生通力合作,心也连在了一起。”黄善梅说。

用美食传承一方文化,年6月,“黄阿姨”牌粽子生产基地被授予海南省非遗传承与保护基地。

张天翼告诉记者,现今粽子生产基地里每天可生产1万个黑猪肉粽,日销售额达16万元。与此同时,工厂不仅承接粽子制作订单,还依托母瑞山农场公司红色产业发展,与省国资系统(母瑞山)党员干部教育基地搭建合作,开展“学包粽子,传文化”等实践活动,让学员在别样劳动课上,了解粽子历史,传承文明。

“基地的活多,附近的职工、村民可以来这里做工,一天能挣多元。近期端午节来临,来这里人均打工月收入至少有元。”张天翼说,后续还将扩大养猪、粽叶种植规模,完善深加工工序。

“每到这个时候,看着来来往往的运货车和工人们脸上开心的笑容,感觉这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张天翼说,定安黑猪肉粽产业发展不仅绘就小家的幸福梦,更是定安产业的振兴梦。

声明:转载或者引用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593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