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阅读约6分钟《城市秘密》作者:小满设计:徐世明/摄影:子夷/编辑:大倾城、尤可、一大碗部分老照片提供:章胜贤
马上要六月一号了,我读小学时,曾经有一个儿童节,妈妈问我想要什么作为礼物,我想了半天说,要么去看看钱塘江大桥。
那个时候杭州还很小,整个城市似乎都被梧桐树叶子笼罩着,武林门往北一点就开始有稻田和巨大的柿子树;小车桥的监狱刚刚废弃,一帮男孩子经常在半人高的蒿草中与假想敌战斗。黄昏时鸟雀寻枝,便有扛着气枪前来狩猎的青年。官巷口的体育用品商店有三种型号的气枪卖,我专门跑去看过,最便宜的单价元,铅弹5角一盒。
所以钱塘江大桥是个很远的地方,可以说是一个小学生想象力的边界,我经常感慨现在的小孩子随便就能出国游学,当然这是很好的事情,他们必定能看到更加辽阔之地。但是不客气地说,从逼仄的城区去到钱塘江大桥,我获得的快乐与之相比毫不逊色,到达终点的过程也许比一次洲际飞行显得更加漫长。
因为老家在台州的缘故,童年时多次乘着长途汽车经过一桥,尤其是从黄岩回来,经过将近10个小时的车程后,暮色四合,看见闪耀着灯火的大桥出现在前方,就知道家很近了,安静的车厢开始喧闹起来,妈妈疲惫地拍着妹妹后背。
但是那天是我第一次真正踏上桥面,内燃机车带着蛮横的冲力从脚下经过,巨大的声响敲击着耳膜,整个钢构的大桥开始摇晃,似乎和火车的节奏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共振,在某一霎那,你也许会担心年代久远的铆钉因此脱落飞出。然而汽笛声将我拉回现实,车头喷出巨大的白色气雾,从桥下翻滚上来,我追着烟雾向前奔跑,希望能在充满奇幻色彩的迷雾里多待一会儿,但是江风很快将它吹散,如同戏台上的幕布拉开,我看见巨大的轮船载着黄沙从海的方向驶来,荡漾开的波浪推着零星的小渔船向两岸漂去。
▲江风吹散火车气雾,如同戏台上的幕布拉开。图自城市秘密特邀知名插画师李广宇
风从我衬衣袖口钻进去,鼓荡起衣襟,又像一条油滑的鱼一样从背后滑了出去。我在桥上定定地看了一个下午,从烟雾里钻进去又钻出来,回头时,我看到妈妈纤瘦的身影在浓雾中时隐时现。
这是我唯一一个有着清晰记忆的儿童节,我能记起江面上风的气味,潮涌上来波浪拍岸的形状。我不知道母亲是否记得这次小小的出游,她现在记性不太好,经常丢三落四。
前些日子经过闻涛路时,我在一桥下面等了一会儿,列车和大桥发出了与30年前同样的巨响,在摇晃的钢架之间,我看见一个纤瘦的身影,从一片时间的浓雾中,微笑着向我走来。
这恐怕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直面大江,也不曾想到,在几十年之后,随着杭州城市的变化扩展,自己的生活重心会渐渐移至江南:现在居住的浦沿,也许就是当年我在大桥上向南远眺,看见的某一块稻田。
二十多年前,滨江是萧山的三个镇,西兴、长河、浦沿,但是谁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它们成了钱塘江畔璀灿的琉璃世界,闻潮而生,迎风而长。今起“城市秘密”联合“世茂·栖棠誉湾”,滨江这块沿江区块推出“向往的江湾”江·城故事摄影大赏,请拉到底部参与。江畔生活的雄浑壮美、新鲜有趣,于我一直难以忘怀。
▲钱塘江南岸的日出。小学去过钱塘江之后,虽然一直心心念念去江边玩,但毕竟路途遥远,爸爸在笕桥上班,妈妈在石桥上班,辗转回家已经累得半死,没有闲工夫陪我撒野,这个念头也就渐渐淡了。直到初一的暑假,被压抑的精力无处发泄:用冷水把邻居刚刚生好的煤饼炉子浇熄、同院子里的小孩比赛摔跤,磕破了他的后脑勺。几乎每个傍晚,都有人堵在我家门口告状,父母筋疲力尽,认为靠棍棒都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突然灵机一动,想起他们的一个朋友在六和塔边上的航海俱乐部当教练,于是把我领到龙翔桥4路公交车的起点站,办了一张郊区月票,把我送走,弹冠相庆。
我稀里糊涂地找到了航海俱乐部的应教练,一个胖胖的中年男子。他把我带到一堆女孩子当中,跟我说,从今天开始,就跟着这些姐姐们一起训练。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应教练是浙江女子皮艇队的主教练,手下全是晒得漆黑、身形矫健的小姐姐。我已经回忆不起来当时的心情,是激动还是失望,总之刚开始肯定觉得害羞。每天晨跑出操时,我总是排在队伍的尾巴上,尽管低着头,我也能感受到旁边一些好奇的目光,尤其是来自其他男子队的少年的凝视,充满了羡慕的意味,为什么女队里会有一个男的,他是怎么混进去的?
顺便说一句,现在对于六和塔游泳场和航海俱乐部的印象,杭州人似乎已经很淡了,但是在80、90年代,也算杭州人消夏避暑的圣地。游泳场和之江大学有很深的渊源,民国时期,之江大学和浙江大学等一流院校,非常重视体育,当年浙江大学新游泳池建成之后,校长竺可桢第一个跳入水池,以表示对于游泳运动的提倡。
▲上图:从之江大学校门口的钱塘江滩涂上拍摄的六和塔及附近民居渔船。甘博摄。下图:六和塔上空远望钱塘江大桥。图自城秘特邀摄影师阿刚
之江大学在钱塘江畔,占有地利,建设了“划船基地”,学生在课余休息时间可以向体育部借取船桨参加划船运动。有时学生在江上比赛,你追我赶非常激烈,岸上的哨子和呼喊声交织一片,很像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牛津与剑桥的校际划船比赛。
年,杭州市航海俱乐部成立,以六和塔下的那片水域为训练基地。在训练基地西侧,单独开辟了一块区域作为民用游泳场地,这就是后来红极一时,让老杭州人最为津津乐道和怀念的六和塔游泳场。
▲红极一时的六和塔游泳场,群体横渡钱塘江,曾是杭州的一项传统活动。每年7月8日起的一周为“渡江活动周”。张英杰摄
度过了最初的陌生和羞涩之后,江边的生活无比惬意。我很快和队里的姑娘打成一片,姐姐们都很照顾我这个小弟弟。皮艇队吃饭凭的不是饭票,而是统一的餐盘,拿着餐盘食堂就给你打菜打饭,只要你能吃完,无限量供应。但是餐盘人手一个,没有多余,有一位来自来丽水的姑娘,每次自己急匆匆把饭吃好,赶紧洗干净餐盘给我,以免经过一上午训练的我过于饥饿。作为回报,我会偷偷把一台俄罗斯方块的游戏机塞到她的口袋里,等到暑假结束,我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只曼联的训练包送给了她。
这些事情应教练都不知道,他并没有把我当成来打酱油的,而是认真给我制定了训练计划。于是,在江边朝霞初生的时候,我已经跟着队伍第五次跑上六和塔最上一层。楼板间扬起的灰尘被汗水粘在脸上,从木孔窗向外望去,烈日从东方升起,江水染得通红,蒸腾的热量仿佛凝成实体,将夜晚剩余的最后一丝清凉驱散。六和塔游泳场迎来了最早的泳客,迫不及待地向深水处划去,专业队的运动员轮值救生员,用哨音阻止游得太远的人们。
▲上图:之江大学建成之初,从钱塘江上眺望校园建筑。甘博摄。下图:如今俯瞰钱塘江边的之江大学校区。图自城秘特邀摄影师肖奕叁
我们虽然不受边绳的约束,但是整个白天都有密集的训练安排。作为新手,开始的一个月都在反复练习握桨推水的技术,一直到黄昏时分,自由活动开始,我才能换了泳裤摸下水去。曝晒过一天的皮肤接触到冰凉的江水,好像一块烧红的铁浸入了冷却液,每条神经都舒展开来。我是在定安路游泳场和贴沙河练出的底子,很快就能随着江水浮浮沉沉漂到很远。在陆地上,一千多米宽度的钱塘江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水里,大江才会告诉你它的真正性格:经过岸边流速比较缓慢的水域后,中心的江流越来越急,温度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也许刚刚经过缓慢而温暖的水流后,就会被裹入冰凉而湍急的水域,不要紧张不要慌,不要试着和水流对抗,利用这些藏在平静水面下的动力,慢慢向对岸漂浮。把江水当成是朋友而非对手,这种游泳其实是不太吃力的。
▲六和塔游泳场旧貌。
通常游到江中心的时候就会回程,偶尔有几次下水早,时间有富余,我会和小伙伴们一起游到江对岸。那时,江南还没有驳坎,还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滩涂、荒草和杂树延绵数公里,有农夫在极远的农田耕作,夏天傍晚还是很亮,淡淡的月亮从东边挂上一只角,回看自己渡过的江面,正在一点一点地抬升,那是潮水上来了。
差不多也就在那个时候,浦沿新生村的包老大第一次跟着父亲下江打渔。皮艇队夜训时,我们向上游一直划到珊瑚沙水域的一个巨大浮标折返,这是钱塘江的大拐弯处,形成了“之”的一部分。滨江三镇,浦沿、长河、西兴,虽说都是沿江而据,但是浦沿处于这大拐弯处,南北都被江水合围,应该是江水陪伴最多的市镇。夜训时经常会有小渔船和我们相向而过,也许少年时的包老大就在其中的一条船上。
▲钱塘江边的渔船。包老大的童年极苦,家里几分地,种了稻子和棉花,稻米为了吃饭,棉花为了穿衣,晚上听到潮水涛涛,就知道再过一会儿,等潮水下去,父亲就要带着他下江打渔。对我们来说,游泳和皮艇是为了消磨精力的消遣,对他来说,就是明天的收成,后天的学费。睡眼惺忪的他被拖到船上,往下游驶去,父亲教他如何使用排钩和饵料吸引鳗鱼和鲈鱼;用不同强度和孔眼的渔网对付鳙鱼和鲢鱼。
木制的渔船大约四米多长,绑上柴油发动机后,可以一直向钱塘江喇叭口驶去。江边变得开阔,两岸灯火渐稀,头顶的月亮和星星越发显得明亮,“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当船头吹来微微带着腥味的江风时,大概也就行驶到了咸淡水的交界处,春夏之交,鳗鱼洄游繁殖,被新鲜淡水的气味诱得发狂,急于循港入江。
包老大的父亲关掉发动机,布下排钩和张网,静静等待着猎物。小渔船像一片叶子那样漂浮在水面上,月光布洒,映出江中涟漪,四围寂静如谜,只有波涛拍打在船沿上的声音,有节奏地摇摆着船身。包老大觉得时间漫长,春风惬意,困意袭来,眼睛快要闭上的那一刻,突然手中一紧,钓竿一沉,江水中的猎物经过短暂的观察试探,用行动打破了这片宁静。于是排钩乱响,张网摇动,水面沸腾,青灰色的鳗鱼露出了背鳍。
这是大江的馈赠,赠与最勤劳和智慧的人。
▲钱江九桥边的渔船。图自城秘特邀摄影师阿刚
马达声响,等到渔船重回浦沿,天色已亮。包老大钻了被窝,他父亲骑上28寸的自行车,驮着昨夜的渔获,从新生村,经一桥越过江,走复兴路到南星桥。很长一段时间,南星桥是江鲜的集散市场。改革开放后,杭州的高档私人饭店和懂行的老饕们,会在清早到南星桥寻找最鲜活的鱼虾。但是治安还不太规范,经常有地痞流氓前来勒索,他们把西瓜刀藏在袖子里,用刀背拍打不听话的渔贩。
▲袁浦渡口边的露天早市。袁浦渡口是杭州少数仅存的渡口。
20多年过去了,新生这个渔村还在坚持捕鱼为业的恐怕已经不到十户。当兵复员之后,包老大重操旧业。他最近特别忙,正在寻找合适的店面,从闻涛路摆鱼摊开始,经营近十年后,他的江鲜大多进入了杭州城比较高档的会所和私房菜馆。一条两三斤的野生鳗鱼可以卖到块以上,昂贵的价格依然抵挡不了食客们的热情。
“没有被潮水打过的鲈鱼是不好吃的。”他偶尔会蹦出一两句颇有诗意的话语来招揽顾客,而在这句话的背后,藏着“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那种旷远辽阔的江河生活。
▲之江大桥边的独钓者。年,浦沿、长河、西兴三镇划归杭州之后,人流开始了相反的动向,大量的杭州主城区的人来到了钱塘江的南岸。年,家住开元路的马思汀初中毕业,考入美院附中时,美院和美院附中搬迁过渡,把校舍安排在了浦沿街道。马思汀的宿舍距离钱塘江也就十来米的距离。三年高中、四年大学,马思汀度过了整整七年的江畔生活。
马思汀到学校报到,看到眼前这个大农村,不仅有些沮丧,那时候的钱塘江南还是集镇的风貌,要知道,“彩虹城”大概也是等到马思汀快要大学毕业时才建好的。
▲从世茂·栖棠誉湾上空观察江畔夜景。图自城秘特邀摄影师肖奕叁
马思汀的宿舍在四楼,打开窗户,江风裹挟着青草的气味,飘扬起蓝色的窗帘,尽管后来大家也会吐槽湿气太大,黄梅天甚至玻璃上都会滚下水珠来。但和他映入眼帘的第一幕的震撼相比,都不算什么。
年,钱塘江大桥因为整修,封闭了大半年,而复兴大桥刚刚开始修建,美院附中的学生要回市区,必须走西兴大桥,要绕很大的一个弯儿。钱塘江大桥这条通途截断之后,美院附中及其周边的联庄等地,突然从交通要津变成了死胡同的兜底。
因为车辆不通,所以道路空闲,大家还记得G20交通管制时,市民纷纷去拍压双黄线的照片吧。马思汀和他的小伙伴,在10多年前就在江边玩儿过,浦沿顿时成为了一块飞地。调皮的学生把烧烤架摆到了江边,傍晚时分,本来这条车流不断的道路上,成为球场、跑道、烧烤party。
▲钱江世纪公园里,散发着荷尔蒙的夜晚。图自城秘特邀摄影师田正
马思汀喜欢看电影,联庄有三家为学生服务的黑网吧最为有名,“依妹网吧”、“凯奇网吧”,最大的一家根本没有名字,但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大家称之为“老板家”,只要一说去“老板家”,听者心领神会。很多美院附中和美院的学生,在“老板家”租了VCD,看到了正常渠道接触不到的国外文艺片,比如《猜火车》就给马思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候,《24小时反恐》刚刚播出第一季,比较猛的同学,用两个通宵就能刷完。
马思汀毕业后去了波士顿工作,尽管美院附中年就从浦沿搬到了象山,但他每次回到杭州,总会到联庄一带转转。“我在宿舍听了7年的潮水声音,”他说:“这种背景音混杂着当时许多事情的记忆。”
▲年暑假,搬迁中的美院校舍。图片提供:马思汀
比如某一个降温前的傍晚,江边的天空会呈现出瑰丽的色彩,倾斜的日光照射扬起的微尘,折射出宝石般的光芒。如果把目光放远,钱塘江对岸的山峦因为低矮云层的遮挡,显示出起伏连绵的光影效果,光线像一只巨大的手,从山顶开始摩挲,沿着山脊的脉络,像飞速俯冲的骑兵从山麓倾泻而下,越过绵绵大江,刺穿江岸上无患子的黄叶,最后落到斑驳的柏油路上。
西北边的天空被极浓的紫色覆盖,云朵和天空的边缘呈现出一条笔直的线,对流层中一定有两股强力且反向的风,他们一南一北,带着时序交接的任务擦肩而过,交错之时,耀出万点花火。在大地上仰望的人,以为看到了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之江大桥边的夕阳。图自城秘特邀摄影师肖奕叁
江边散步的人们难得地把目光投射到同一个方向,人们仿佛笼罩在圣光之中,空气变得凝滞。虽然站在他们的身后,但却能看见所有人脸上赞叹的表情,人们的头发因为被逆光照亮发出黄金般的色泽,在那一刻,人们因为凝视一种永恒的伟大而变得圣洁。
马思汀的叙述带有美术专业的色彩,江水和落日不知道是否会给他更多调色盘上的灵感,但是大江一直是慷慨的。
江畔的风就这样,和夏天一起来了。大家有什么样的江畔故事和图片,并不局限于钱塘江,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条江的江畔生活,都可以与我们一起分享。
杭州·钱塘江
关键词:生活
图片故事:一江春水穿城而过,杭州是水做的城市。夏日夕阳,打渔的小船还没下班,余晖为钱塘江畔,染上紫霞仙子的颜色。图片品水
印度·恒河
关键词:沐浴
图片故事:印度瓦拉纳西的清晨,圣河——恒河边,有人水中在沐浴,有些人在岸边台阶上散步,交谈,一只江鸥闯进镜头,平添生气。图文大宝
奥地利·萨尔茨河
关键词:隔离
图片故事:奥地利萨尔茨堡,这里是莫扎特故乡。清晨,沿着萨尔茨河的骑行者,这样开启一天,很美好。图文龙猫儿
杭州·钱塘江
关键词:爱情
图片故事:初夏傍晚,漫步钱塘江边,见到几对新人在围堤亲水区拍婚纱照,真有点“想去哪拍,就去哪拍”的任性。余晖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我默念了一下:海枯石烂。图文詹晓明
世茂·栖棠誉湾城市秘密「向往的江湾」江·城故事摄影大赏开始啦!
▲钱江新城夜景。图自城秘特邀摄影师朱页川
钱塘江,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吴越文化的发源地。钱江两岸,恢宏澎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住到江边,感受大气和新鲜的江湾生活。随着过江大桥、江底隧道的不断开通,钱塘江两岸变得簇拥起来,逐渐形成了宜人的生活尺度,渔舟唱晚、春江夜月,清新辽阔的江湾有着和拥挤的城里不一样的风度和气度。
你有江畔生活故事吗?世界上哪一条江在你的生命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你是否用相机记录过那片向往的江湾?如果你和这条江也有一段故事或者见证过它难忘的瞬间,请用一张照片和文字(字以内)讲给我们听。我们还特别设置了总价万元的奖品,只等你来!
活动时间
年5月11日-年5月20日
最终结果将在城市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