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海南冬交会展览,都会专设一条美食街,各式各样的海南小吃在美食街都会有展现,如海南粉、抱罗粉、汤面、粽子……其中让我青睐还是粽子,为啥如此之多让人目眩小吃未能冲击我的心弦,而独独粽子进入了我的法眼呢?当然这种感情与经历息息相关,特别是童年时代采摘粽叶一幕幕犹在眼前。
80年代,改革初期,物资依然匮乏,家乡经济还不活跃。一段时间,老家一群70后的孩子们,翻山越岭,找资源、寻门路,想方设法为父母减轻负担。只要能够挣到钱门路,大家都会互相通气,实现信息共享,包括砍柴,摘山胡椒、金银花、茶叶、粽叶,捡竹笋叶,挖红薯,收鸡胃、鸡毛,扎扫帚、打竹垫、买篾货等项目,可谓无所不谋、无源不寻,千方百计去尝试。其中让我记忆尤为深刻的是摘粽叶一事,那时候有那么一群小伙伴,会早早起床,疾行数十里,遍寻野生粽叶源。
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集腋成裘后,采摘的粽叶渐渐积累为一沓沓,通过集市交易,换取零花钱以补贴家用。父母也往往以粽叶采摘的多少,以此向乡亲乡邻炫耀,表达他们的崽女是如何懂事与勤劳。听到此类赞誉,懵懵懂懂在成长中的我与姐往往会飘飘然,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欣喜感。
军山粽叶十里俏
作为屈原故里,汉寿包粽子的历史尤为悠久。因当年屈原在汉寿一带生活,汉寿人民对他的感情很深,后世的人们多会包清水粽,抛洒江河之中,以示纪念。
汉寿粽叶纯正,野生粽叶包出来的粽子呈圆锥状,在过去肚子都填不饱的时代,粽叶里面除了糯米外,别无其他添加之物。包好的糯米粽,放在土灶锅里水煮2-3小时,即可闻到香味四溢。这种特别的香味散发,毫无疑问与粽叶有关。家乡丘陵地所产粽叶,不像海南儋州、定安等地那种宽大的叶子,不用添加任何辅助物,所包的粽子煮熟后,吃起来都会清甜无比,常人一口气吃上3—5个不在话下,因此这种粽子至今名气都很大,在海南超市也常常可见。
正因如此,家乡的粽叶为当地父老乡亲所青睐,家家户户都会想方设法种一点粽叶,也会有人托亲嘱朋,一定要想方设法弄一点军山铺的粽叶,以作每年端午包粽子所用。
儿时的我们,并不知道汉寿粽叶特别是军山铺一带山区的粽叶会啥会如此走俏?这里粽叶好,实则与这里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汉寿军山铺一带,四季分明,环境优美,云蒸霞蔚,尤其对于粽叶这类喜阴喜湿喜凉植物而言,可谓天时地利。于是在这里的山坡山坎边缘,可见一蓬蓬绿油油的野生粽叶伴山而生,一片片粽叶光滑靓丽,在阳光下格外招人喜爱。军山铺一带野生粽叶煮出来的粽子喷香喷香的,口感远远超过汉寿湖区的芦苇叶所包的粽子,知名度较高,贩卖这里所产粽叶也就成了一桩生意,买卖关系由此构成,尤以每年端午前后成高潮,此后随着天气热转和端午佳节过去,粽叶销售热度剧减。
我们这群小伙伴们嗅觉灵敏,会紧紧抓住端午节前的半个月大好时光,到处寻觅野生粽叶源。采摘粽叶往往结伴同行,一方面可以互相照应,另一方面可以驱赶内心深处的那份特有敬畏感(粽叶源地多是坟墓聚集地)。儿时的几个发小,对于附近哪个地方有野生粽叶,基本上了如指掌,路程轨迹也是驾车轻熟。那个时候,或凭一支手电筒,或凭借月亮没有散去的余光,摸路前行寻觅粽叶源。前面探路者年龄偏大一些,路上有无障碍物或横有山蛇,他们都会及时提醒,以防跟在后面的年纪较小落下或跌入山田之中。
粽叶源大多长在他人屋前门后,尽管是野生,也为当地人视为私物。为了采摘粽叶,我们一行五六人,所用之法都是速决速战,速摘速跑。那个时候的我们,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道哪里来动力,无需大人叮嘱,凌晨四点左右,都会按照约定悄悄起床,由近及远,一起结伴摘粽叶。
采摘粽叶往往都是广种薄收活儿,有时候要步行到离家有十余里以上的九肚冲和油草冲一带,才有可能摘到一两把自己满意的粽叶,一个早上来回的急行军里程,保守估计都有二十余里。采摘完毕回到家中,匆匆忙忙扒一口冷饭,还要赶去离家四五里的邻村小学上学,那强度、那干劲,今天回想起来,简直不敢想象。
记得我与姐姐为了一片片小小的粽叶,不知道被荆棘扎了多少次,跌入山坎中摔痛屁股多少次。那时候,真不觉得有什么苦,因为我们最朴素的想法就是想把粽叶积累多多的,以此换取一些贴补家用零钱,让我的母亲不再为一日三餐而发愁。为此,我们内心深处反而觉得最苦最累的是母亲,看到她往往要为了我们想吃的那顿肉费尽心力与脑力,所用之措施无所不穷尽,而我与姐姐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粽叶,居然有用武之地,托邻居或大姐,在集镇上销售后,获得3元、5元之类报酬,补贴家用或用于端午节买肉之急用,或许这就是我们小小年纪凭自己劳动所取得的正向效应之一。这个时候,只要看到母亲愁眉开始舒展,心里立即会有一股甜甜的暖流涌上心头,为姐姐也为自己骄傲与自豪,感觉自己真正长大了!
采摘粽叶遇到“鬼”的故事
前述粽叶源地多在坟地旁,此类粽源一般无人与你争抢。空旷之地或别人门前屋后的粽叶源,就要快速抢点,因为这类地方的粽叶,地势低平,采摘几步费力,也不涛声,更没有恐怖之感。摘采此类粽叶,除了弄得一身都是湿透透外,别无他虑,但与你抢摘的人又特别多,稍稍起晚点,运气就不好,一来就会扑个空——新鲜粽叶早已被起得更早的人摘走了,若要采摘,须继续等待。
采摘半斤左右粽叶,有时就要跑好几十里山路。家乡地处丘陵地带,崎岖不平,细雨蒙蒙,道路泥泞,要担心蛇、蜈蚣之类的……但更让我等小屁孩提心吊胆就是鬼,尽管这东西我们都没有见过,需大人也不曾提醒过,我们这些小孩子好像心有灵犀一点通一样,都有一个共同指向——害怕一座座坟头,特别是对那些新坟,会有莫名其妙的恐惧感。
粽叶采摘之地,多处山坳,初夏之际,蛙声阵阵,山鸟偶鸣,黑漆黑漆的暮烟暮雨之中,偶有人家煤油灯火若明若暗,此时采摘粽叶,一点点响声都会让你心口扑通扑通跳个不停,我等经常自己吓唬自己,跌倒磕到,倒是常事。
那时候的我,胆量特大,用妈妈交的土办法防鬼——不停搓额头,额头之上三把火,鬼神看到自然跑。一天很早很早的清晨,我正按照妈妈叫我驱鬼办法——不断搓额头,以提升我在一条黑嘛嘛的山道里采摘粽叶胆量,因为我所处的粽叶源上方刚刚埋了两座新坟,气氛尤为萧飒,几乎没有人敢来这里摘粽叶。此时,天仍未放亮,粽叶下面的一条过道树荫林立,很有阴森之感,时值对门的儿时发小一大清早去邻镇上中学,需路过此粽叶地。听到我采摘粽叶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他弱弱问一句:谁?我恰好用手去伸勾一片粽叶,来不及回答他的话,雨后早晨格外滑,我一下子扑通一声,掉进厚厚的粽叶蓬中,响声清脆入耳,我自己都吓得冷汗直冒,我那个发小则飞奔如兔,一路狂喊:“粽叶地有鬼,有鬼啊!”搞得他妈妈立马背起耙子赶来找鬼,来到粽叶源地看到狼狈不堪的我时,不禁感叹真是遇到了一个小“活鬼”!
这个真实故事发生三十多年了,虽然我的那个发小也因为癌症去世,但每每忆起这个捉鬼故事时,都会感慨不已!说实在话,人世间有没有鬼?我没有见过,但采摘粽叶那个,心里确实有“鬼”,小小之我何以能够克服那样恐惧感,真正有种明知山有虎仍向虎山行英豪之举,实属难得!
多年之后,我与家人谈起这段如烟往事,不禁感慨万千。我在想,小伙伴们的采摘粽叶动力源泉显然是来自一个“立”字。无立不成家,无立无有力,用稚嫩的双手让家庭立起来。因为农村孩子实在是不容易,无赚钱之门道,只能在野生粽叶上打主意。他们目的很明确,采摘粽叶,积少成多,节前销售,弥补家用!一句话,穷人孩子靠自己的双手了,一片片小小粽叶,由此而成为我们的立命之本,正因如此,在每每看到粽子,总会想到那段如歌的往事!
袁国华
年端午前夕
海口市和风江岸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