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明
绵延起伏的南山,佳木滴翠,风景清幽。在这苍松翠竹,花草繁茂的山林中,蕴藏着厚重的人文历史。10多年间,我一次次走进南山,步入座座古老寺院,赏阅古人诗文词赋,深为其旖旎的景色和人文荟萃的积淀所感叹。唐诗宋词在山间弥漫着袅袅书香,曲径通幽的千年古道上,烙下历代多少文人墨客的足迹。
每每徜徉在南山,让我感悟到,南山犹如一座充满传奇的文化山。“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招隐山上,南北朝著名艺术家戴颙,不求仕途。隐于山中,在如诗如画般的山林间,终日抚琴整弦,聆听林间黄鹂鸟悦耳的鸣叫,引发创作灵感,所创10多部经典乐曲,似天籁之声,成为传世佳作。
“梵远惊天籁,钟清趂箨音”。步入万杆修竹环抱的竹林寺,古朴幽静。寺院高大石坊、天王殿、林公泉、挹江亭等景观,至今岁月久远,多年前曾经的佛家圣地,晨钟暮鼔,香火缭绕,盛世可见一斑,众多文人墨客来此游历,吟诗作赋。唐著名诗人刘长卿诗云:“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清康熙帝两度南巡镇江,为竹林寺景色所赞叹,作诗云:“一径入深竹,数里来上方。丛生岩磴密,枝拂云烟长。”如今,寺内的大雄宝殿、大法堂、大藏楼虽已不再,其遗址上的一个个古旧斑驳的石座依然嵌立于宅基泥土之上,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历史。
招隐寺中,南朝著名文学家,梁武帝太子萧统,“不恋皇权爱南山”,隐于山中,潜心读书研学,所著《昭明文选》三十卷,诗词文赋七十余篇,汇集了梁朝前八百年的文学作品之精华,而流芳百世。
漫步山林,登上山峰的鸟外亭、飞云阁,驻足远眺,古城山川江河壮丽景色,尽收眼底。山下清澈的珍珠湖,波光粼粼,碧波荡漾,只只白鹭飞翔于湖面,山水相映之景,犹如一幅水墨画卷,铺陈于天地之间,令人心旷神怡。宋苏东坡诗云:“岩头匹练兼天净,泉底真珠溅客忙”。
南山中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建于明代年间的圆通寺,位于南山以东的观音山,历经几百年岁月,至今每逢观音菩萨升道之日,来寺院朝拜者络绎不绝;坐落于大黄山山腰上的古刹高崇寺,历经多年沧桑,几度兴废,如今仍香火甚旺,朝拜者众多。更有坐落于南山回龙岗悬崖峭壁之上,有着距今十万年前古人类和古生物在此生存活动的莲花洞,吸引着众多游人来此寻觅沧海桑田的变迁和大自然的无限神奇。
黄鹤山东北山下建于东晋年代的鹤林寺,唐代诗人李涉、宋代文学家苏轼、宋代著名理学思想鼻祖周敦颐等,在此山清水秀的古老寺院专访、研读,留下诸多极品佳作。“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便是唐李涉游访鹤林寺题写的流传甚广的名家诗句。而鹤林寺的杜鹃花,香艳异常,相传古时,每逢春天,杜鹃花盛开之时,繁花似锦,香飘全城,镇江百姓倾城而来,观花赏景,赏花风俗历时数百年,故有“千年杜鹃”之称。唐李绅诗云:“鹤栖峰下青莲宇,花发江城世界春。红照日高殷夺火,紫凝霞曙莹销尘。”紧邻鹤林寺旁,有北宋书法家米芾相伴。米芾37岁时辞官,离开京城,登舟南下,择居镇江,在此创作了书法理论名著《海岳名言》,开创了“米氏云山”新画派,南山胜境深为米芾赞颂,被其称为“城市山林”。
而进得南山,还有一座为纪念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所建造的文苑。刘勰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祖籍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镇江),其所编撰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三万七千字,全篇体大而虑周,有着重要的思想理论价值和美学内涵,是一部具有历史穿透力的宏篇巨著。
每当我踏进南山,潜入座座山林,如同走进一座历史文化丰富的大观园。山中每条古道、每座寺院、每块碑文及至每幅诗词,无不透射出深深的历史痕迹。南山是苍天所赐古城镇江的一块福地,它是一本厚厚的历史教科书,书中每一页,每一章节,蕴含着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脉络。品读字里行间的每个段落,给人的心境以启迪和开悟,所见所闻,让我倍加热爱家乡的南山。
来源:镇江日报“镇江周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