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学生们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诚哉斯言!
从教25年,粗略算来教过的学生已有多人。有些学生总能让人念念不忘,时时忆起:感恩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与人为善是他们的美好品质;刻苦学习、认真努力、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是他们的精神写照;拒绝躺平、不断拼搏、永不服输、勇攀高峰是他们的奋斗姿态。
他们中的有些人早已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并有不俗的成绩;有些人依然在大学校园中,孜孜以求……
这样的学生是为师的骄傲与自豪,更是所有教育者的期望与梦想!
他们以知识改变了各自的命运,他们也以知识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奇迹”。他们的励志青春本就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此感染、熏陶现在的学生或是更多的人,并使之成为众人的行动楷模、精神榜样,实在必要!
“我为学生举大旗”,传播他们的奋斗故事是为师的责任;“我是学生的一面旗”,弘扬他们的励志精神是为师的乐事!
今天,讲述《我和我的学生们》之《跨行“作业”的孙同学》。
跨行“作业”的孙同学
莒县第一中学刘炼收
近日,我的女学生、浙江大学网络空间治理与数字经济法治(长三角)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浙江大学准博士孙同学,向我倾诉自己的“幸福烦恼”,并期望我能够为其“支招”。
承蒙她的信任,竟然愿意将自己的困惑与一位中年大叔交流,并试图寻求老师的帮助。
孙同学是我的得意门生。这些年来,我经常以她的“传奇”经历进行教育叙事,以之激励我现在的学生,并期望他们以此师姐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一)
高中时,孙同学极其喜欢语文,她的作文经常被当做范文。我多次让其站在讲台上朗读自己的文章并与全班同学分享。
登台多了,她愈加勇气,乃至自如地面向同学演讲。
不仅如此,她的英语成绩同样突出,英语口语特棒。高一下学期,她参加了中央电视台CCTV10"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那年,全县高中生进入日照市决赛的仅有三个人,她便是其中之一,且是唯一的一名高一年级学生。而整个日照市高中生进入全省决赛的只有几个人,来自高一年级的寥寥无几,她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后她进入山东赛区高中组的总决赛并获得一等奖,差一点进入全国的总决赛。对此,她虽深表遗憾,但是也让她坚定了日后更加努力学习的决心。
这次大赛的历练,使她更自信登台演讲,更为她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又长远的基础。
于我而言,我惊诧于孙同学登台演讲时气定神闲的气场和极标准的英语发音。要知道,她是纯粹的农民女儿,小学在村小就读,初中在乡镇就读,高中才有机会到县城学习。她的普通话、她的英语谁人教授、谁人启蒙,并予以指点呢?她娇小身体里蕴藏了随时迸发的力量,又是从何而来呢?
因高考发挥欠佳,孙同学未能实现“”、“”的梦想,本科屈就省内一所一本院校,专业是车辆工程。全班将近五十人,女孩子只有五人,在男孩子林立的专业中,孙同学成为极希贵的工科女。
大学期间,她没有放弃自己的喜好,不断读书、写作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演讲。四年间,她参加了三十余场演讲比赛,从校级赛到市级赛再到省级赛,多次进入全国总决赛。学校中的演讲者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孙同学出现的比赛,我们最好的成绩就是第二名”。所以,她退出许多演讲比赛,开始担任比赛评委。
“自己比较满意的成绩是在我20岁生日那天,我在一千余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全国演讲大赛大学生组的全国总季军。”在所有的演讲比赛中,孙同学认为这一次的比赛最有意义。
为吉大一院医护人员讲授如何写作自大二时,孙同学就很少向父母讨要生活费,靠写作赚取的稿费养活自己。“散文、小说、鸡汤文、纪实文章……几乎所有的文体,我都写过,有些是为了谋生,有些是因为热爱”,孙同学说。靠着写文章,她实现了“自给自足”,从几十块到几千块的稿费,见证了她在写作上的成长。如她所言:“写作给了我经济保障,也给了我精神抚慰。”
她的“神奇”并不止于此。
大四时,孙同学跨专业并以远超复试线42分的高分考取吉林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
她又一次成为亲人们的骄傲、成为小村庄的新闻人物——她不仅是家族中第一个研究生,更是自己村庄中的第一个女研究生。
孙同学没有迷茫于喜悦与欢乐中,目光望向更遥远的地方,对美好未来无限憧憬:期望自己硕士毕业后能够收到更好学校的博士录取通知书,自己要成为村中的第一个女博士。
关于她的考研传奇,“淄博青年”等